跨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52 点击次数:198
对于一些软组织条件较差的严重踝关节骨折,常常需要一期行外固定架固定。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:
1,内侧单平面支架固定如下图:此时跟骨部可用5mm Schanz 钉从内向外打入。
图片
2,从内向外穿过跟骨行“三角形平面”固定:此时用5或6mm钢针横穿跟骨结节部,如下图:
图片
3,手术技术:
3.1 跟骨固定针:首先从内向外侧打入跟骨固定针,建议从下图安全区(跟骨结节后下部,避开阴影部)进针:
图片
在术后透视下操作如下图:此例为横穿跟骨,行“三角形平面”固定。
图片
如果腓骨完整,或急诊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,则可采用内侧单平面固定,来平衡外侧张力,维持下肢力线及长度。如下图:
图片
3.2 楔骨固定针:中足部固定针可从内向外打入两块或三块楔状骨,因为此处足弓部为弧形,所以进针点应位于内侧楔骨的背侧,且避免向足底部进针,以免伤及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,如下图:
图片
用2.5钻头钻孔,然后经楔骨拧入4.0mm Schanz 针。一般应在踝关节牵引复位前打入此枚固定针,因为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受到较大牵张力时,腓肠肌等小腿肌群收缩,使得足部背伸、置钉与透视较困难。如下图:
图片
屈膝90°,然后垫高前足部,C臂机垂直地面透视标准的Lisfranc关节正位片。在此基础上进针如下图:
图片
3.3 胫骨固定针: 进针点可位于胫骨前方,前内或内侧,但是不能进入任何肌群或筋膜间室。特别是不能穿过小腿前侧(外侧)筋膜间室,可能会导致固定针松动、钉道渗出、肌肉坏死、神经血管损伤和感染等。先用3.5mm钻头预钻孔,首选5.0mm固定针。钻孔时用生理盐水冲洗,避免发生热坏死。放置连接杆,拧紧各钉棒固定夹,放松一个连接杆固定夹,手动施加牵引力,可纠正大部分的下肢短缩畸形,并调整固定夹,如下图:
图片
有时候专注于调整下肢力线与畸形,往往忽视了连接杆与皮肤的不良接触,所以建议在利用外架复位时,可在连接杆与皮肤间垫上治疗巾保护,如下图:
图片
外固定架专用的轴向加压/撑开装置,此时用于轴向微调牵引特别有用,如下图:
图片
如果胫骨近端固定针采用从前向后置入,那么在轴向牵引时可能会产生骨折端的向前成角。当然,包括这种多平面的畸形(前后成角/外翻畸形/旋转),可通过冠状面置钉来避免,即向跟骨一样,从胫骨内侧向外侧置入 Schanz 针。
如果后踝骨折伴胫距关节半脱位,此时需要一个从近端到远端、从后向前的力来实现距骨复位,可从胫骨近端的后内侧向前外侧进钉,在轴向撑开胫-跟连接杆时,来加强从后向前的牵开矢量。如下图:
图片
适当旋转连接杆固定夹,使杆的角度最大化地从近端后方向远端前方。或者可加用一短的连接杆,如下如:
图片
如果此时骨折端或距骨仍有部分移位,可用椎板撑开器来进行矢状面的微调,如下图:
图片
最后,将足置于中立位,用连接杆固定于中足部固定针如下图:
图片
参考文献:
Harborview Illustrated Tips and Tricks in Fracture Surgery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